行业资讯
明清建筑成历史 岭南建筑在大拆大建中被吞食
2014-01-07 23:01  浏览:995

(图片来源:信息时报)

岭南建筑概念在建国后才出现

岭南建筑的历史,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发展阶段:一是明清时期的本土传统建筑,如:书院、祠堂、民居建筑;二是清末民初融入西方建筑元素的西关大屋、竹简屋和商业骑楼建筑;三是西洋建筑开始大举传入,中外建筑师将中西建筑文化融合起来,形成独具特色的岭南建筑风格;四是新中国成立后,受过西方建筑教育的本土建筑师们坚持“古为今用,洋为中用”,使岭南建筑逐渐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。这是不少专家提出的有关岭南建筑历史的阶段划分。

虽然岭南建筑经历了四个重要时期,但是为什么提起岭南建筑,一般人眼中出现的大多数是锅耳屋、西关大屋、天井、骑楼、祠堂等这些很传统的建筑符号。那么真实的岭南建筑,其最核心的本质又是怎样的呢?

建筑学博士、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、广州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国华对记者解释说,在清代是没有“岭南建筑”这个概念的,岭南建筑概念的提出是在解放后才出现的。解放后,我们国家的建筑理论才开始逐步形成,当时将全国建筑分成三大派:京派、海派、广派。但广派面窄,只代表广州,后来逐步才扩展为岭南建筑这一派。

岭南建筑和岭北建筑以五岭为界,五岭是指地处广东、广西、湖南、江西、福建五省区交界处近乎东西走向的山脉,其南部广大地区为岭南,其北部广大地区为岭北。由于五岭山脉对北方南下的寒冷空气起阻隔作用,岭南地区的气候与岭北地区的差别巨大,作为岭南地区,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,气候比较温暖,常年高温多雨,建筑设计冬天不防寒,夏天要防热。而岭北建筑不仅冬天要防寒,夏天也还要防热。

岭北建筑出于防寒保温的目的,注重封闭性,体形较厚重。而岭南建筑结合自己本身的自然条件,在明末清初,就开始形成了很典型的岭南建筑的风格特色:防热、防潮、防雨、通风。所以,岭南建筑有着两个非常鲜明的地域建筑个性:一是建筑适应岭南湿热气候;二是建筑反映岭南多元、求实、求变的文化。尤其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没有空调的时候,“白天隔热好,晚上散热快”颇为重要。骑楼底部像一条开敞的长廊延绵通过,就是最典型的通透建筑代表。另外,由于岭南临近沿海,与海外联系密切。清末西方殖民者从广州打开缺口,使广州受西方文化影响比较大,形成了岭南建筑的“古今结合、南北结合、中西结合”的三结合建筑艺术个性。

而之所以“一般人眼中出现的岭南建筑大多数是锅耳屋、天井、骑楼、西关大屋等这些很传统的建筑符号”,那是因为我们对新时代出现的岭南建筑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,研究和宣传力度不够,所以,导致人们对新时代的岭南建筑知之甚少,更导致了一些人对当今是否还存在岭南建筑,都存在疑问。

岭南现代建筑曾走在全国前列

汤国华教授认为,新中国成立后,在广州曾经出现过不少新时代的岭南建筑,比如,“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”建筑群就是最具有岭南现代建筑思潮的第一批代表作品,被誉为现代岭南建筑创作的先声。

1951年,广州市人民政府把西堤废墟辟作“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”(即现在的广州文化公园)的会场,并在此建起了12栋平房建筑。当时云集了岭南地区的设计精英,由林克明、陈伯齐、夏昌世、谭天宋等11位岭南建筑师精英通力合作共同设计的12幢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在岭南的第一次集体亮相。这批岭南现代建筑非常注重实用功能,无论是平面布局还是功能处理,都显得轻盈通透,甚至屋顶的隔热构件与墙体外的散热遮阳叶片都被一一考虑到了。

“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”是岭南现代建筑的第一代建筑师留下的经典佳作,为此后的岭南建筑设计奠定了基调,以轻巧、通透、明朗重塑了岭南建筑的性格,并让功能第一成为了岭南现代建筑的设计思想。这12座建筑,对岭南建筑具有一个划时代的意义,对广州来说,它们就相当于北京的十大建筑。北京的十大建筑是1958~1959年才建造的,而岭南建筑先走一步,早在1951年就建成了,可以说,岭南现代建筑在当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。

此后,岭南现代建筑都以“轻巧、通透”的岭南建筑风格进行设计,并出现了很多在全国有影响的重要作品,比如,北园酒家、友谊剧院等。但到了80年代开始,由于当时空调、玻璃幕墙等现代材料开始大量使用,国际式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,再加上很多老建筑师去世,岭南新建筑有所断层。

那么,如何将先进的岭南建筑技术、设计理念与岭南固有的文化特色有机结合,就成为了极为迫切的问题。汤国华说,首先要弄明白,不管是岭南旧建筑,还是岭南新建筑,其最根本的文化脉络依然没变,都是要“防热、防潮、防雨、通风”。当时的建筑大师莫伯治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个很好的尝试。莫伯治注重用新材料求变。比如,他于1983年设计的白天鹅宾馆,玻璃幕墙比较少,有阳台,能遮阳;矿泉宾馆有双跑飞梯,岭南画派纪念馆有螺旋飞梯,形体非常轻巧。

还有1996年的广州地铁控制中心,建筑大师莫伯治用了三种主要颜色:红、蓝、白以及少量的黄来探索新表现主义,黄色的列柱让人留下原来骑楼的记忆,而黄色又是第一批地铁车厢的颜色。也注意材料求变,外墙下部用上了岭南传统的红砂岩,外墙上部大胆使用新的搪瓷材料,一下雨就能自洗干净灰尘。建筑面对广州起义纪念馆,因此建筑造型多变,有圆、有角、有斜,表达当时广州起义激列战斗的抗争文化。地铁控制中心,既有对传统的继承,也有现代的开创。还有被称为“小蛮腰”的广州电视台,其旋转的腰身,也非常具有岭南传统建筑的最大特色——通透与轻巧。

在保护中

可进行合理改善

随着城市化进程,岭南建筑在大拆大建中被吞食,传承和保护面临挑战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那么在如今越来越多地进行历史街区的改造中,我们该如何进一步保护和继承岭南建筑?

对岭南建筑的继承问题,汤国华提出了八字真言:“存旧,创新,通透,轻巧。”存旧,就是要继承传统,比如,砖雕、木雕、天井、骑楼等建筑元素要尽量保留。恩宁路旧城改造,对骑楼就保护得很不错。创新,是指不要断裂历史的创新。比如说,旧住房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,也可装上空调,不过,要注意还是应以自然通风为主,人工空调为辅。这样才能真正拥有健康建筑。

但严格意义上来说,现在的高层建筑不算岭南建筑。汤国华说,因为岭南建筑讲究与人、与植物要有交流。建筑物料,能防热、防潮、防雨、通风,可呼吸,人就可以与建筑有交流;而楼层一般不超过七层,原因是建筑7层楼就已经到达岭南树梢的最高度了,在这个高度范围内,才可能有建筑与人和植物的交流。所以,在今天,我们应该意识到,讲岭南建筑,不能忽略岭南城市;讲岭南城市,不能忽略岭南城市规划;讲岭南城市规划,不能忽略山水城市规划。只有这些规划好了,才有可能再建造出岭南建筑。

至于对岭南建筑的保护,汤国华认为,应该分两种系统进行保护,一种是文物建筑,另一种是历史建筑。

对于文物建筑,应该内外保持原汁原味,即“不改变文物原状”。对于历史建筑,应该保持整体历史风貌不变,不要面目全非的穿衣戴帽,但内部要跟随时代前进,不断改善居民生活和工作条件。对于今天使用功能不好的老房子,可以增加空调与消防,甚至电梯等新的建筑设备。

汤国华还认为,1951年出现的“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”建筑群,是岭南现代建筑的第一代建筑师留下的经典佳作,现在已经给拆得差不多了,但应该把它们按照原图纸修复,作为岭南新建筑的历史见证。

发表评论
0评